付鹏没给出答案,他这个群体只能说一些言不由衷的权宜之计。答案一直都是明摆着的:就业。
他的很多观点,相比较之下还算切合国内经济现实和社会阶层构成。我简单列几条:
1).中国宏观经济的最简单描述就是内需不足。
2).在讨论国内经济或资本市场时,今年很多人特别寄希望于美国的调整(降息)。但不一定会出现美国降息了,全球流动性宽松了,我们的资产便宜,所以资本会回来。
从资本角度,我不是图你便宜,而是图你现在便宜,未来能贵。但如果你现在便宜,未来更便宜,那我为什么要来?
3).企业出海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被迫。因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,内部消费出现问题后,必须要走出去,去更广阔的市场,追求更高的毛利率。
专家们就是这么“拧巴”:道理都懂、既成事实也都看在眼里,可就是不敢“说重点”。
消费券的逻辑和“降低房贷利率”是类似的:用尽可能小的代价,撬动尽可能多的消费资金。在现在的收入预期、消费降级、避险情绪之下,必然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。
货币政策已经彻底失效了,空转的资金比例比以前还要高,因为社会面的借贷意愿萎缩严重,水根本放不出去。财政政策则继续聚焦在以补贴的形式,刺激企业扩产意愿和居民的消费意愿(消费券本质上也是补贴)。
综合看支柱产业房地产的数据,国内房地产行业将要进入当年日本房价崩溃后的基建透支阶段,可能会在不断加码的政策刺激下有短期(1-2个月)上升,比如可以预见到的4季度降准/降息/讲存量房利率等,但长期看这只会加重问题:

而长期改善,现在面临两个特别不利的底层因素:
1.低增长预期已形成。
这就决定了居民的消费/借贷意愿不高、企业的扩产/投资意愿不强。如果居民的收入预期、企业的营收/利润预期又无法改善,那么会加剧消费-生产、投资-借贷的螺旋下降,并延长经济实质复苏的时间。
2.人口问题。
我国的人口存量已经开始减少&结构在变差,集中体现在:婚育率降低、老龄化比例快速上升。而且婚育观念已经发生剧变,婚育这件事,对适龄人群的“投入产出价值”越来越低。
我国的总和生育率,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,降至1990年的2左右,再降至2010年后的1.5左右,2020年跌破1.3,2023年降至约1.02,不足更替水平的一半,全球倒数:

日本的生育率,如果长周期看是比较稳定的。即便在比较明显的下滑阶段1983-2005,也并没有出现像中韩两国的“断崖式”下降。
现在很多政策和数据已经开始自相矛盾,比如住建部通过下属的《中国房地产报》隔空喊话央行:

目的很直白:快降利率吧。
但降利率真的会对刺激消费、增加房产销量、减少提前还贷有持久效果吗?我看未必。